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模式,是实现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近年来,我院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形式、新途径,通过深入行业企业调研,了解航空产业人才需求,成立了“航空职业教育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全面实施“对接产业、依托行业、融入企业”的发展战略,逐步建立了“军政行企校”五方联动的联合办学体,在校企合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校企合作成果被省教育厅、省教育工委编入《湖南教育快讯》,题为《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协同创新中心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并下发各市州教育局、普通高等学校、厅委属单位等,供学校参考。
相关链接:http://jykx.zt.hnedu.cn/show/14,020.html(湖南教育政务网·教育快讯)
原文如下: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全面实施对接产业、依托行业、融入企业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军队和行业优势,依托协同创新中心,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途径、新模式,在校企合作平台建设、专业结构调整、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共培共育、实训基地共建、服务社会能力等六大方面作了有益的实践与探索。
一、着力推进校企合作平台建设。设立协同创新中心秘书处、产学合作处、科技开发与科研管理处、培训与国际交流处、机务培训中心等5个专门机构,组建专业建设指导、项目开发与技术培训、国际交流与合作三个工作委员会,抓好协同创新中心网站建设,全力推进各理事单位之间的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每年寒暑假该院院长、书记都亲自带队走访航空企业及军队,连续三年共走访重点用人单位110余个,主动了解用人单位需求及毕业生工作情况,对接产业育人。接纳相关企业院校来院调研交流,中国民航大学、海军航空工程学院(青岛校区)、成都航院等30多所兄弟院校来院学习调研;株洲331厂、湖南楚天科技公司等专门组织车间主任、班组长来院参观学习生产现场管理经验。定期召开定向培养直招士官培养交流会,先后承办第二炮兵定向培养直招士官军地联席会,空军、陆航士官学员观摩会,牵头制订各军兵种定向培养直招士官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标准。
二、大大刀阔斧推进专业结构调整。坚持“对接产业办专业、依托行业建专业、建好专业助产业”的发展思路,紧紧围绕航空产业链,结合航空产业人才需求趋势,采取“撤销、转向、新增”等措施,大力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专业结构。先后撤销了应用化工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市场营销等22个与航空产业对接不紧密的专业,新增民航安全技术管理、无人机应用技术、通用航空器维修等10个航空类专业。开设的21个专业与航空产业紧密对接、与航空企业深度融合,形成的航空机电设备维修、航空电子设备维修、航空机械制造、航空服务与管理四大特色专业群,品牌优势突出。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朱厚望先后应邀在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校长联席会议、世界职业院校联盟、中国应用技术大学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2015年教育部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工作会议上就航空办学特色做主题和典型发言。
三、依托企业顶岗培训成就双师队伍。按照“专任教师下工厂、能工巧匠进课堂”的思路,致力于打造“大师引领,骨干支撑,专兼结合,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主要通过“双岗交替、互兼互聘”方式实现。理事单位无偿接收该院教师下厂实践,该院先后选派10名教学管理干部、41名新进教师、68名骨干教师到某军14厂、中航工业哈飞等30多家理事单位顶岗培训、挂职锻炼。聘请某军16厂等与该院深度对接、合作办学的企业厂长、董事长、总经理约40人为客座教授,客座教授品牌团队初显成效;引进中航工业5712工厂朱有富、民航专家彭朝荣等9名专家,组建大师工作室,牵引专业群教学团队建设;聘请155名来自企业的专家、生产一线的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建立了一个稳定的兼职教师资源库。
四、践行“工学六合”推进产教融合。依托“协同创新中心”平台,深入推进“工学六合”,即“专业定位与产业需求相结合、课程体系与职业能力相结合、课程标准与岗位要求相融合、教学情境与工作情境相吻合、顶岗实习与学生就业相结合、学校考核与社会评价相结合”实践育人模式。与中航集团企业等20多家理事单位合作开展飞机维修、发动机维修、航空机械制造、无人机应用技术、航空服务等11个专业的人才订单培养,共计订单培养学生近1600名。与空军第一航空学院等联合培养定向培养直招士官1450名。依托省重点建设项目“机电一体化专业中高职衔接”,与汨罗市职业中专等6所中职学校开展机电一体化、航空服务等专业中高职衔接,积极探索构建有机衔接、多元立交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某军12厂、某军38厂合作,探索飞机维修专业基于“三元制”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成功立项教育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试点项目。
五、引入资金共建实训基地。两年来,军队航空修理工厂、海军航空工程学院、湖南通联航空技术有限公司等20多家理事单位捐赠或援助该院高空高速无人侦察机、TB系列飞机、R44直升机、阿勒-31ф、涡喷、涡桨、涡扇发动机、光电雷达、某型机载雷达工装设备等教学设备、多套飞机维修虚拟仿真软件等教学装备和工装仪器,价值近4亿元。按照基于6S管理的实践教学星级评价体系标准,联合企业共建飞机维修、多轴联动数控加工实训中心等6个校内实训中心,修缮、扩建飞机附件修理实训室等21个实训室,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已达到197个。
六、积极拓展服务行业企业能力。先后完成空装、军队装备修理系统、中航工业哈飞公司、深圳航空公司机务维修新员工培训、四川航空公司新员工CCAR―147短期技能培训等管理干部培训、企业新进员工培训、中高职师资培训等40余期各类培训班,共培训学员1640人次;组织完成国家级军队校内外61个职业(工种)、3743人次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两次承办航空修理系统职业技能竞赛。积极开展军队技术服务和技术应用、科研攻关、决策咨询等服务,先后与军队航空修理系统工厂合作,完成20多项科研项目,并推广应用;为中航贵飞公司提供技术咨询服务,与湖南博航公司共同研发农用无人机电源管理系统等科技项目。